The Book as Artistic Medium

出品人:张 琼 Joan Zhang

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 Biljana Ciric

艺术家/项目: 张培力 Zhang Peili、郑亦然 Jasphy Zheng、丁乙 Ding Yi、李牧 Li Mu、刘鼎 Liu Ding、新刻度小组 New Measurement Group、李爽 Li Shuang、程新皓 Cheng Xinhao、郑国谷 Zheng Guogu、杨圆圆 Yang Yuanyuan、钱喂康 Qian Weikang、黄永砯 Huang Yongping、刘窗 Liu Chuang、PDF电子期刊 PDF e-journal、冯火月刊 Feng Huo Magazine、以45°作为理由 45 degrees as a Reason、野生:1997年惊蛰始 Wildlife 1997、《以十一月二十六日作为理由》November 26th as a Reason、黑皮书、白皮书、灰皮书 Black Cover Book, White Cover Book, Grey Cover Book、陶艾民 Tao Aimin、鸟头 Birdhead、胡建平 Hu Jianping、耿建翌 Geng Jianyi、徐冰 Xu Bing、 夏成惟 Xia Chengwei、中国当代艺术家工作计划Chinese Contemporary Artists' Agenda (1994)、1994年藝術室內設計方案邀請展(明信片系列)1994 Interior Design Art Proposals Exhibition (Postcard Set)
展期:2025年4月24日至2025年10月10日

前言
本次展览基于长期策展兴趣和研究成果,探讨中国当代语境下书籍、叙事和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展览试图凸显以书作为媒介的历史和在当下的意义,并拓展对于书籍本身多元的物质性、感官触觉的特质和不同叙事方式的讨论空间。展览探究艺术家与书的历史渊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往往颇为复杂,涉及作者身份、观者/读者群体等问题——更具体而言,包括书由谁来书写?又为谁而作?我们需要了解哪些背景知识才能真正理解其思想和语境?

书作为知识的象征,通过内容和传播方式体现权威性。此外,书写(创作)——此处应理解为广义的“留下痕迹的方式”,通常带有与能识别痕迹的人交流的意图——亦是一种斗争方式,通过参与知识传播来构建世界。

展览回溯了1979年至今书籍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1979年,《读书无禁区》一文发表于《读书》创刊号,掀起席卷全国的“文化热”,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后开启的80年代西方思潮译介和出版热潮,更是影响了几代艺术家的思考方式。

过去30年,书在中国的角色几经变迁,艺术家亦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处理与这一特定媒介的关系。 对艺术家而言,书籍为他们开辟了别样的叙事空间。许多艺术家选择以书为媒,摆脱展览作为艺术呈现单一媒介的束缚。他们意识到这一媒介所蕴含的独特表达潜力:不仅能“观看”,还能“阅读”;更为重要的是,读者还可以切实地“触摸”作品。如今,艺术家书已然成为重要的艺术媒介,不仅通过被阅读来传播知识,更是成为了艺术家思想的重要概念载体。艺术家书的可触性、可观性、可与人产生身体互动,其所提供的触觉体验和感官愉悦更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在一些艺术家看来,书也是一种去权力化的艺术形式,能够让更多人接触到作品。同时,展出的许多艺术家项目亦围绕女性主义视角、去殖民化和方法论等议题展开,以书的形式挑战主流叙事。我们的研究和展示探讨不同的立场和关系:书籍和艺术实践;通过去中心化思想传播进行的知识传播与社群构建;边缘群体叙事;以及挑战以人为中心世界观的多种书写方式,提醒人们更关注自己与周遭非人类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本书都象征着一次抗争。因而,展览的中文名称以“读”字一以贯之,以兼收并蓄之姿凸显书籍项目百花齐放之貌,并向观者发出邀约。展览全景式地呈现了以书籍为媒介的艺术表达以及通过书籍所展开的多种传播形式。尽管阅读习惯和社会语境不断变化,但艺术家书依然能够提供电子屏幕所无法替代的物性和触觉互动体验。“读”不仅仅是阅读之意,亦是斗争之体现,同时向观者发出留下痕迹的邀约。伊恩·亨特(Ian Hunter)曾说,阅读介于呼吸和评判之间。大多数情况下,呼吸是一种自然活动;而评判则如庭审或选美,是一种充满社会和文化意味的高度社会化活动,没有任何自然性可言。因此,正如史蒂芬·穆克(Stephen Muecke)所言,阅读取决于文化和历史,而非“个体差异”。

策展人
比利安娜·思瑞克
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是一位独立策展人。
她曾担任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塞尔维亚共和国馆策展人,呈现了弗拉基米尔·尼科利奇(Vladimir Nikolic)的个展《与水同行》。 她为广州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构思了研究课题《以重复作为深度聆听的姿态》(2021/2022),并与艺术家陈亮(Tran Luong)及多家合作机构共同促成该项目的出版物与展览。

她曾联合策划第三届乌拉尔工业当代艺术双年展(俄罗斯叶卡捷琳堡,2015),担任巴黎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驻留策展人(2015),并获挪威海尼·昂斯塔德艺术中心研究奖学金(2016)。近年策划的展览包括:广州时代美术馆《形式的追问:相遇的模式》(2019)、贝尔格莱德文化中心《当“他者”遇见“他者的他者”》(2017)、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妥协提案》(2016/2017),以及深圳FY艺术基金会空间《这场展览将告诉你关于FY艺术基金会的一切》(2017)。

2013年,西里奇发起聚焦中国与东南亚的系列研讨会“从展览的历史到未来策展实践”,该平台先后由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圣保罗画廊(2013)、上海外滩美术馆(2018)、广州时代美术馆(2019)承办。同名著作由斯特伯格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并于2020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艺术出版物。

她对上海艺术家自组织展览的研究收录于《上海展览史:从1979到2006 》(CFCCA出版)、《制度批判的生与死》(由蔡影茜联合编辑,黑狗出版社出版)等著作中。

2018年,她创立教育平台“策展何为?”。2012年曾获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独立视野策展奖提名。

比利安娜·思瑞克发起了长期研究项目《行行重行行——脚下的路与未来的新可能》,聚焦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思考。她持有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策展实践博士学位。